腾讯公益“数字人才开放计划”首期课程结业 逾300名慈善组织骨干参加培训

 

2022年8月,由腾讯公益和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数字人才开放计划声誉管理与公关传播专项”首期课程,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顺利结业。

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第一期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

“数字人才开放计划声誉管理与公关传播专项”首期报名启动后,受到全国公益慈善从业者的广泛关注。据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副秘书长马天昊介绍,首期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录取人数为60人,报名人数多达近三百人。由暨南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首期班,录取人数为60余人,报名人数均超过200人。但受疫情影响,部分大学延迟了开班时间。

腾讯基金会副秘书长刘琴在暨南大学课程中授课

需求:带着公益数字化的痛点而来

2021年,腾讯公益推出千百计划、同步搭建“腾讯公益一起学”线上学习平台,通过人才扶持、线上互联网公益课堂到线下数字公益专项培训,希望能更好服务于公益机构及行业发展,支持行业人才建设和能力提升。

相较于其他行业,公益行业的数字化水平整体不高。这也成为公益机构普遍存在的痛点。参加“数字人才开放计划”首期班的学员,也都带着数字化的明确需求而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期班在合肥开班

重庆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况由志参加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的首期班。在他看来,“数字化+传播”是公益慈善组织的短板,更是西部公益慈善组织的短板。“这次腾讯公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办的培训班,正好切合了我们的需要。我们迫切需要了解‘数字化+传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路,以便指导工作”况由志表示。

北京师范大学第一期班在珠海开班

青岛市慈明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姜和平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首期班,他说,“我们基金会在腾讯公益上有‘川藏高原支教梦’、‘让老爸老妈站起来’、‘帮助孤残儿童’等项目,我期待通过学习数字化公益,能够学习到如何结合现代传媒手段,宣传好我们现有的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加入我们。”

面对公益行业的普遍需求,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腾讯公益平台负责人刘琴在授课中表示,用户个性化的需求愈加旺盛,愈加需要参与公益的体验,“以捐赠人为例,我们希望用户从接触到腾讯公益平台,到最后变成月捐用户,他们在每一个触点里的诉求,腾讯公益平台都可以满足。我们要在捐赠全链条上回应用户需求,实现体验升级。”

课程:依托学科优势提升数字力

“数字人才开放计划声誉管理与公关传播专项”的主题与课程体系以公益数字化和数字化传播为核心,合作院校均推出了回应行业痛点需求的课程。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在开班式上致辞

在暨南大学第一期开班仪式上,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在致辞中表示,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公益”的内涵不断丰富,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高校在促进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中应有担当与贡献。此次公益数字人才培训课程,依托暨南大学的侨校优势、南方优势、学科优势,借助新闻与传播学院一流的师资与课程资源,旨在提升学员公益传播力、数字力、创新力、领导力和政策力等五大能力。

对于“数字人才开放计划声誉管理与公关传播专项”课程的价值,暨南大学讲座教授、马云公益基金会理事王帅认为,这与他对公益的理解相通。他谈到:“我理解的公益,和我们的内心有关,它是求真的、向美的。做公益的过程中,我们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了解社会的多元化,同时丰富自己、加深思考、提升能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公益是参与,是帮助更多的人去认同自己,这个参与的过程,是我们丰富内心、强大自我的过程。”

暨南大学讲座教授、马云公益基金会理事王帅在授课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刘福清对本次培训高度认可,她指出,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过硬、对党忠诚的数字化、智慧化公益慈善领导,这样的学习不可或缺。未来希望我们能够携手更多的社会力量,聚焦公益慈善的数字化、智慧化发展,不断推动数字公益人才的开发、培养和转化,打好慈善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石。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刘福清在开班式上致辞

公益人带着需求参加“数字人才开放计划声誉管理与公关传播专项”的课程培训,又从培训课程中收获了什么?对他们的数字化转型工作会有怎样的帮助?

徐州市益同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蔡峻岭在培训课程结束后表示,培训给他带来了思维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提升。在思维层面,数字化所带来的变革会塑造一个全新公益慈善事业,而目前中小型公益组织数字化大多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其他领域,公益人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开拓视野,运用数字化思维,让传统公益的痛点成为数字化公益的起点,借船出海创新公益传播模式,践行机构初心和使命。在技术层面,从理论高度到实践操作,了解之前所欠缺的技能和不熟悉的领域知识,学习如何制作短视频,微电影的基础知识,人机交互在公益慈善领域创新公益倡导叙事方式等等,这期培训班带来的冲击像是一次补充大多数公益组织所欠缺的知识领域,数字化为公益传播插上一对翅膀,起飞就需要靠自己反复练习了。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课堂上,学员与老师积极互动

参加培训之后,认知思维与技术能力的提升,成为公益人的共识。

“公益行业自身的特质,决定了这个行业天生需要更专业的传播能力,不仅要让更多人了解到公益项目,还要做好项目的信息披露,日常还要潜移默化的进行公益理念普及和公众教育,这些都倒逼公益人不断提高公益传播能力。”腾讯基金会副秘书长张军在课程中提到。

爱德基金会互联网传播主管陈帅帅表示:“首先是从思想方面,无论是信息素养还是相关的传媒理论,都让我对传播有了系统化的认知,强化了我的数字化思维;其次是能力方面,对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和矩阵的搭建思路,能够让我们快速高效的来做数字化传播,更加精准和高效。”

“我们需要拥抱互联网,借助互联网工具提高工作效率。”珠海市心理学会秘书长杨凯在谈到培训收获时认为,“在人人都是新媒体的时代,要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增强风险意识,注意预判风险并做好危机规范。面对舆论风险,我们要做到主动防范、主动发声和疏而不是堵,做到三个主动,主动思维统合、资源协调、价值塑造,进行声誉管理和价值传播,建立机构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具体负责人。”

  中国西部人才基金会理事长丁文峰在开班仪式上发言

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丁文锋理事长讲到,公益组织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希望通过数字人才开放计划,各位学员能够把所学的理念、知识用好,切实推动数字能力的提升。